健康資訊

急性心肌梗塞
成因
急性心肌梗塞通常是由動脈粥樣硬化和冠狀動脈血栓引起的。心臟是一個重要的器官,它將血液輸送到我們身體的各種組織及器官。冠狀動脈是提供血液、氧氣和營養到心肌的血管。過多膽固醇和脂蛋白等脂肪物質隨著時間沉積在冠狀動脈壁上並形成斑塊,這個過程被稱為動脈粥樣硬化。動脈粥樣硬化會導致血管逐漸收窄。斑塊有時會破裂並誘發血小板和纖維蛋白聚合,形成血栓和並完全阻塞血管,導致心肌梗塞。沒有血液供應的心肌就無法正常運作並開始壞死。
症狀和診斷
急性心肌梗塞的典型症狀包括胸痛和胸部不適,有時會延伸到下巴和左臂。其他症狀包括出汗和呼吸困難。非典型症狀,如消化不良和頭暈。有時,心臟驟停亦可能是急性心肌梗塞的首發症狀。
急性心肌梗塞的併發症
急性心肌梗塞可導致心肌壞死和功能失效,嚴重時會導致心源性休克和急性心力衰竭。此外,壞死的心肌可導致心律失常或心臟結構破裂而造成的心包填塞、急性二尖瓣關閉不全或急性室間膈缺損。所有這些情況都有即時生命危險及增加中風或其他器官衰竭的機會。 長遠來說,由於心臟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傷,治療急性心肌梗塞後的倖存者將會增加慢性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和中風等的風險。
治療
急性心肌梗塞的治療方式主要包括藥物並配合其他治療以恢復心肌的血液供應。患者可能會被給予氧氣、靜脈輸液或藥物及使用各種監測設備,以維持血壓、血含氧量和心率等維生指數。特別就ST時段上升心肌梗塞 (STEMI)來說,治療的主要目的是為了盡快打通阻塞的冠狀動脈,可以通過進行緊急冠狀動脈介入治療術 (PPCI) 或溶栓治療治理。患者會被給予抗血小板或抗血栓等藥物以稀釋血液並去除血栓。此外,亦可能使用其他有助於心臟功能或降低血脂的藥物。在某些情況下,可能需要進行冠狀動脈繞道手術 (CABG,俗稱搭橋手術)。
(資料來源:醫院管理局智友站)
了解更多

中風
中風是甚麼?
中風的醫學名稱為「大腦血管疾病」。腦部的血液供給因某些原因而減少或阻斷,令腦細胞突然缺氧,數分鐘內可令腦細胞損壞而失去功能,進而令該部份腦細胞所支配的身體功能受障礙。
中風是嚴重的內科急症,三個月內的死亡率大概是百份之三十。然而,生存者當中,有超過一半會完全回復自我照顧能力,少於兩成的病人有嚴重殘障。復原因素除取決於腦部受損的嚴重程度(包括中風的類型,範圍及位置)、併發症的產生以及中風前病人的自我照顧能力之外,病人和家屬∕照顧者態度和支持以及適當的康復治療亦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中風主要分為兩大類:
缺血性中風
因腦血管栓塞引致,較為常見,超過七成的中風屬此類。腦血管的粥樣硬化,令腦部動脈中形成血栓; 或是在心或頸大動脈所形成的栓子,游離到腦血管,阻塞血流。而心臟其他疾病包括心律不齊、心瓣問題以及冠心病皆可導至中風。
出血性中風
因腦內血管爆裂出血引致,多與長期性的高血壓有關; 亦有是腦組織表面的血管爆裂, 這與先性的腦血管病變有關,血流入蜘蛛網膜下腔(腦組織與頭骨間位置)壓迫腦組織, 且出血後血管收縮,令血流進一步減少。
缺血或出血均令腦組織不能得到充分的養料和氧氣,受影響的神經細胞因而壞死,產生各種神經症狀。小中風(即「短暫腦缺血」,TIA)的成因與缺血性中風相同。
大部份中風前均無先兆。當出現下列警告訊號時,要立即延醫診治,以減低中風的後遺症:
1
言語不清或說話表達出現困難
2
一隻手臂、腳或半邊臉突然發生短暫的麻痺、軟弱無力或癱瘓
3
視線突然模糊或一隻眼睛看不清楚
4
突發性的劇烈頭痛
5
身體平衡及手腳協調出現困難、或突然無故倒下
6
無故頭暈或昏厥
7
可能出現失禁
預防中風
1
控制高血壓
2
非藥物治療:減少飲食中鹽分的攝取,遵從「三低一高」飲食原則,控制體重,定期運動,避免酗酒
3
藥物治療:按醫生指示服藥
4
立即戒煙
5
控制糖尿糖
6
降低血膽固醇:從飲食、運動入手,需要時按醫生指示服藥
7
處理壓力,學習放鬆
(資料來源: 醫院管理局智友站)
了解更多

肥胖
體重指數是量度過重和肥胖程度的其中一種方法,計算方法是把體重(以公斤為單位)除以身高(以米為單位)的平方:公斤/米2。對香港的華裔成年人來說,體重指數達23.0至少於25.0公斤/米2即屬超重,而體重指數達25.0公斤/米2或以上即屬肥胖。
肥胖會增加患上一些慢性疾病的風險,包括高血壓、心臟病、高膽固醇、糖尿病、腦血管病、膽囊病、骨關節炎、睡眠窒息症和部分癌症(乳癌、前列腺癌、結腸直腸癌及子宮內膜癌)。
預防方法
保持均衡飲食和定期進行體能活動能有效達至及保持適中的體重。
保持均衡飲食
均衡飲食有助保持健康,這包括種類多元化的食物,以提供適量的熱量和各種營養素。市民應根據健康飲食金字塔的原則,適量進食包括五種基本食物種類(即榖物類;水果類;蔬菜類;肉類和魚、蛋及豆類;奶和奶製品),並積極減少油、鹽、糖的攝取。
進食足夠分量的蔬果亦是健康飲食內重要的一環。世界衞生組織建議每天最少食用400克的蔬果(約為5份蔬果)以預防各種慢性疾病,例如心臟病、高血壓、腦血管病、糖尿病及部份癌症。
有足夠的證據顯示,進食加工肉類會導致大腸癌。市民應避免進食加工肉類及相關產品。
定期進行體能活動
對18歲及以上(包括患有慢性病或殘疾)的成年人來說,世界衞生組織建議:他們應每星期進行最少150–300分鐘中等強度的帶氧體能活動;或最少75–150分鐘劇烈強度的帶氧體能活動;或最少相等於混合中等和劇烈強度活動模式的時間,以獲得顯著健康裨益。
(資料來源:衞生署)
了解更多